《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适用 专业 |
开课单位 |
BS150360 |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
实践教学环节 |
32 |
2 |
1-4 |
调查报告 |
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
二、课程性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理论课程基础上的综合实践。
三、课程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主线,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分析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等的能力。通过社会调研等形式,培养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度,提高学生宣传政策的主动性和落实政策的自觉性。
四、课程的设计思路
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主线,以理论知识运用、综合能力提高、增进群众感情、增强责任担当为基本原则,以社会调研为主要任务,以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调查体验等为主要教法、学法,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与撰写能力等。
本课程学分为2分,总学时为32学时,1-4学期以分散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是调查报告。学生个人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心得,占课程成绩的30%;学生调研小组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等,占课程成绩的70%。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客观和辩证地认识国情和社会,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培养和锻炼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和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方法
1.在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的认识。
2.掌握基本的调研方法,如查阅历史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座谈会法、实地观察法、走访请教法、蹲点调查法等。
3.学会调研报告的撰写方法。
(二)技能与能力
1.熟悉并掌握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陌生人沟通交流并获取一手材料的技能。
2.熟悉并掌握自主管理团队及团队工作的技能。
3.训练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工作、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4.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5.提高学生文字表达与撰写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培养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度,提高学生宣传政策的主动性和落实政策的自觉性。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层的现状,提高未来参加工作的适应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课程结构
序号 |
章节/单元/任务名称 |
实验/实践类型 |
组织形式 |
教学场地 |
学时分配 |
备注 |
1 |
基地考察 |
考察+班级公开宣讲 |
代表集中考察+个别化自主学习+班级学习 |
校内/外 |
8学时 |
学生代表参加,班级宣讲 |
2 |
阅读心得 |
读书心得 |
个别化自主学习 |
校内 |
4学时 |
|
3 |
调查研究 |
小组调研+调研报告等系列材料 |
集中培训+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调研 |
校内/外 |
20学时 |
|
二、具体内容和标准
序号 |
章节/单元/项目/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内容标准 |
教学建议与说明 |
1 |
基地考察 |
学生代表考察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政部实践教学基地 |
认真参观考察并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考察报告,同时在所在班级组织公开宣讲一次 |
|
2 |
阅读心得 |
学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心得 |
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心得 |
|
3 |
调查研究 |
思政实践课教学社会调查研究小组,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和难点等实际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
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调研项目申报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手册(含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及《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项目登记表等 |
|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课程组织形式
根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时,应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相应地采用以下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化自主学习;
2.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1)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调查研究,每组以5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其中含组长1人。
(2)各小组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内容,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调研指南范围内选题。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合作完成社会调查及调研报告等上交材料。
3.集中学习。
(二)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指导性、针对性、自主性及应用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督促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通过任务驱动、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查阅资料及开展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教法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参观法、调查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
(三)教学媒体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本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两类:
1.传统手段;
2.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四)学生学习准备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基础上的综合实践,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具体应用。
二、实验(实践)条件建议
本课程所需的基本实践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条件包括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校级基地李大钊纪念馆、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辽沈战役纪念馆及部级基地望峪山庄、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等)和校内的教室(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等,软件条件包括教学师资(主要是校内指导教师)、相关网站等。
三、评价建议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学生个人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心得,占课程成绩的30%;学生调研小组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等,占课程成绩的70%。
(二)评价办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查与调研报告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内容包括阅读心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小组调研表现情况及调研报告材料等。教师主要通过集中指导的出勤情况及需要提交的各种材料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考核评价要求如下:
考核内容及占比 |
要 求 |
考核形式 |
阅读心得(30%) |
手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 |
书面 |
调查研究(70%) |
小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等 |
书面+实地调查(附记录及相关佐证材料) |
四、教材选择与编写建议
(一)教材、指导书选择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二)参考书籍、期刊
[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德】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苏】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3]【苏】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五、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
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政移动小课堂、校内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具体运用能力。
(一)思政移动小课堂。将传统思政课堂搬到农村、社区、学校、社区、部队等单位,改教师讲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讲、唱、舞、演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同时邀请相关单位人员共同参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宣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广大普通百姓。
(二)校内文化活动。具体包括:拍摄微电影微思政课微广告、制作宣传画、绘制公益广告、手抄历史小报、新闻采访及热点难点问题大家说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自主活动、自我评价。
(三)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包括:卫生打扫、秩序维护、慰问演出等。通过服务师生、服务身边群众,培养学生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寒暑假集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将课程调研与集中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程调研的实际效果。
六、负责人
1.执笔人:吴向宇
2.审核人:闫连朵
3.完成时间:2017.12.1